作者: 劉厚珉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: 2023-03-29 09:55
民間傳說楚莊村隸屬單縣終興鎮,明崇禎年間(公元1628年—1644年),楚氏自鄰近的蔡堂鎮黃菜園村遷此居住建村,命名為楚莊。
清嘉慶年間(公元1796年—1820年),楚氏族人將莊田易于齊氏后外遷,而村名并非改變,延續至今。
楚莊村南曾坐落一塊赑屃(bì xì)碑。赑屃是民間傳說中一種形似龜的巨型動物,古代神話里的龍之九子之一,又名霸下。赑屃形似龜,好負重,長年累月地馱載著石碑。石刻的赑屃龜體龍首、獠牙利齒,力大無比,可馱負三山五岳。
楚莊村的百姓又稱赑屃碑為龜馱碑,此赑屃之首朝東南,嘴角殘缺,碑頂斷裂。石碑刻有蟠龍,栩栩如生。蟠龍是我國民間傳說中的蟄伏于地而未升天的龍,其盤繞石柱、木梁上,夙夜為人間守護安寧、造福一方。
民間傳說,在很久很久以前,一個年輕的行路人經過此地,面前突然青煙繚繞,隱約出現一個白胡子老頭兒。行路人躬身施禮,問道:“老人家,我往南走,走到天亮能走多遠?”白胡子老頭兒笑答:“你走到天亮,最多能走到這塊地的南頭!”行路人搖了搖頭,表示不信,說:“從我腳下到地的南頭不足百丈,我即便爬行,也不止這么長!”白胡子老頭兒笑而不答,隨著一縷青煙而去。
次日天亮,人們發現此地出現一個直徑丈余的方圓履痕,行路人已不知去向,而圓心出現一塊龜馱碑。
還有人說,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,村里有人在傍晚遇見一個白胡子老頭兒和一個男孩子一起玩耍,后來村里有男孩子丟失,大家懷疑是讓白胡子老頭兒領走了,全村老幼惴惴不安,閉門不出。有一天,村里來了一個南方的風水先生,說自己可以破解困境,其用鐵錘砸掉赑屃的兩顆牙齒和一塊嘴唇,然后告誡民眾,以后給男孩子取名須帶一個“留”字,即可把男孩子留下來,再不會丟失。因此,村里現在70歲以上男人的名字皆有“留”字。
赑屃碑上刻有“明敕封文林郎”字樣。據悉,“文林郎”不是職官,而是散官。散官是古代表示官員等級的稱號,無實際職務,僅存名號。作為功名碑,赑屃碑為誰而立,并無史料記載,民間說道不一。
“文革”期間,赑屃碑被砸碎燒成石灰,隨著其主人名號而灰飛煙滅,無跡可尋,其相關傳說卻一直被民間樂道。
文/圖 通訊員 劉厚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