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 魏建國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: 2023-03-29 09:55
北張莊村位于鄆城縣西北部,距鄆城縣城31千米,屬李集鎮管轄,距鎮駐地500米,距黃河河道1500米。
據《張氏族譜》記載:明朝永樂年間(1403一1424年),張氏祖由濟寧鄒城市賈莊遷此建村,以姓取名張莊。因重名,1982年4月,按方位改為北張莊。李氏因在鄒城市與張氏為鄰,于明朝正統、景泰年間(1436—1456)來這里定居。張李兩姓生死相依、永不分離的故事一時傳為佳話。
清末至1946年屬壽張縣,1947年隸屬鄆北縣十區,1949年改隸鄆城縣十區,1952年屬鄆城縣十二區,1958年初歸李集鄉,同年秋屬李集公社王鐵爐大隊。1963年從王鐵爐大隊分出,與史莊合稱張莊大隊。1984年改為北張莊村民委員會,仍轄史莊。2016年李集鄉撤鄉設鎮,屬李集鎮。
據《李氏族譜》載,清光緒二十年(1894年)黃河決口,淹沒了全村,村民只能逃荒要飯,流離失所。洪水退去后,村民們才慢慢回到家中。面對墻倒屋塌,一片狼藉的家園,只能望天哭泣。禍不單行,村里又開始流行瘟疫疾病,村民們生活極為貧困,在死亡線上苦苦掙扎。
當時,十四世祖李士滔之母身染重病,李士滔便帶著母親四處尋醫,回到家給母親煎藥喂食。每天晚上,都要給母親按摩四肢,以緩解母親的疼痛,但母親的病卻不見好轉。每當聽到母親因病痛發出的呻吟,李士滔都是心如刀絞,以淚洗面。
有一天,昏迷中的母親說胡話,李士滔趴母親耳旁仔細聽了一會兒,才聽出母親嘴里發出是:“吃肉,吃肉”微弱聲音。當時的情況是家家吃糠咽菜,不要說吃肉,就是粗糧窩頭都是奢侈品。李士滔毫不猶豫,走到遠處,撕下自己的衣服,堵在口中,以免驚動母親。隨即拿出刀朝著自己的左臂肘割了下去,一塊肉被挖了下來。他忍著劇痛,將左臂用白布纏裹,叫人做成熟肉侍候母親吃下。后來老人大病痊愈,李士滔只字沒有提起過割肉的事情。
李士滔“割肉孝母”舉動感到了全村人,一傳十,十傳百,附近的十里八鄉到處傳頌著李士滔孝敬母親的故事。地方官員也將此事稟報給兗州府壽張縣知縣。清朝光緒二十年,壽張縣知縣親自贈給李士滔一塊賢孝匾,上面刻有“割肉孝母”4個鎏金大字,以褒揚他舍己救母的壯舉?,F在,賢孝匾在該村李士滔后代李景良家中存放。
北張莊村落呈長方形,東西630米,南北580米。440戶,有張、李兩個姓氏,1444人,1630畝耕地。
北張莊東靠鄆楊公路,西與史莊村接壤,南鄰王鐵爐村,北面是鎮政府駐地。多年來,北張莊與周邊村莊友好相處,是遠近聞名的精神文明村。
依靠區位優勢,北張莊做起了棉花加工、金屬鑄造、家具制作等民營企業,吸納了農村勞動力就業,增加了村民收入。
現在的北張莊,經濟發展,社會穩定,環境優雅,廣大村民安居樂業,過上了幸福安逸的小康生活。
魏建國